第十讲 秋水盈光 掌中乾坤——鼻烟壶(下)

马未都Ctrl+D 收藏本站

鼻烟壶在清朝的兴盛与皇帝的喜好有很大的关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康熙、雍正、乾隆都非常喜欢鼻烟和鼻烟壶!当时史书上有大量这样的记载,比如《熙朝定案》中有这样的记载:康熙二十二年南巡,地方官进献方物四种,上命留西腊。当时康熙看完四样东西,只留下西腊。”西腊“就是鼻烟,根据它的英文snuff音译而来。

飞鸣食宿鼻烟壶

雍正皇帝酷爱吸食鼻烟,所以他在他的御批当中,在他当时的造办处的记载当中关于鼻烟壶的记载比比皆是!比如雍正八年就有这样的记载:郎中海望持进,画飞鸟食宿雁,珐琅鼻烟壶一对。呈进,奉旨!此鼻烟壶画得甚好,烧造得亦甚好,画此珐琅是何人,烧造是何人钦此!一对飞鸣食宿的珐琅鼻烟壶送给皇帝看的时候雍正非常高兴,马上就问谁烧造的珐琅,谁画的珐琅,那么这些工匠都是谁呢?海望遂奏称:此鼻烟壶系谭荣画的,炼珐琅料是邓八格还有太监几名,匠设几名帮助办理烧造等语奏闻。海望马上就说了谁画的?谁炼的珐琅料?还有多少个人?皇上马上就下旨说:赏给邓八格银二十两,谭荣二十了两,其余匠设等尔酌量没人赏给银十两钦此!当天,记录是这样写的:本日用本库银赏邓八格二十两,谭荣二十两。首领太监吴书、太监张景贵、乔玉每人十两。催总张自成、柏唐阿李六十,每人十两,胡保佳、徐尚英、张进忠、王二格、陈德、镀金人、王老格每人五两,记此!赏赐银两全部记录在案。

我算了一下。赏二十两的有两个人,赏十两的有五个人,赏五两的有六个人,一共一百二十两;这两鼻烟壶光赏银就赏了一百二十两,这反映什么呢?第一:皇帝的重视,皇帝的心情高兴啊,一百二十两不是小数目,制作的费用还没有计算在内呢?光赏就赏了这么多出去。可见到时的这个鼻烟壶在清代的工艺品中的一个地位。

玻璃

当今天的我们仔细端详数百年前皇帝们当作宝贝的鼻烟壶的时候会惊奇的发现,在这些鼻烟壶中竟然有许多玻璃质地的鼻烟壶。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那些传世的文物都很少见到玻璃质地的器物;但为什么皇帝的手中却有这么多的玻璃鼻烟壶呢?

玻璃,古玩界称\"料器\",我们过去都说那儿有一个料鼻烟壶不说玻璃鼻烟壶,说料,为什么中国人古代不称它为玻璃呢!我们有很多古代的称呼,比如说管我们的玻璃叫\"琉璃\"对吧!但是到了清代以后为什么称为料呢?是因为当时清代北京不烧炼玻璃的原材料。博山颜神镇由山东博山颜神镇烧造炼原材料,炼好了原材料以后运解北京,北京的工匠再拿原材料来制作玻璃器皿以及鼻烟壶。这个原材料有点像什么呢?有点像钢锭,由炼钢厂炼好了拿到轧钢厂去轧制。轧钢厂本身并不炼钢,只是你把钢炼好了到我这儿扎成钢板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原材料运到北京以后呢,好材料一定要先入宫廷;所以宫廷的玻璃器在旧古玩届称之为\"官料\"官方的材料。后来呢,就把这个用玻璃料做成的器皿都称之为\"料器\",一直沿用到解放后。解放以后北京还有北京料器厂,这么来的;它全称应该叫北京玻璃料器厂才对,但是玻璃两个字给省略了!就跟我们过去说瓷器说的\"赏玉堂春瓶一对\"就变成了赏瓶一对把中间的词去掉了!

人很多时候是偷懒的,康熙三十五年就是1696年,我们算一下距今三百年多了,奉康熙旨成立了玻璃厂。成立的这个玻璃厂隶属养心殿造办处。可见皇帝重视的程度,那么雍正年间又在圆明园设立了新的玻璃厂。就是一个地不够再办一个地,一下办两厂。康熙的玻璃厂呢,当时我们的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我们得自己摸索,不会呀。西方的玻璃工艺是非常现成的,所以就从德国引进了一个人叫纪里安,他来帮助清宫造办处设置这个玻璃厂,康熙皇帝认为这个人功不可没。所以他对纪里安非常好,玻璃在清代的重要性我们今天感触不到,我们今天随处都可以见到玻璃,我们几乎离开玻璃就不能生存;我们大家来设想一下,我们怎么能离开玻璃生存:第一,你们家窗户没有玻璃这屋子全是穿堂风,受得了吗?对不,眼镜也没有了。你那汽车都没有玻璃,出门全迎着风,眼睛流泪。所以今天没有玻璃你几乎不能生存,但清代以前的人几乎不使玻璃,所以清代人对玻璃的感受是非常非常强烈的;

平板玻璃

玻璃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烧造,战国、汉唐时期的玻璃都做得非常精美。由于瓷器在宋代的异军突起断送了中国玻璃的前程,所以中国的玻璃在宋元明三朝出土的非常少,我们不能说没有,非常少,它就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清代以后,玻璃由西方人大量地带入,变成名贵的物品。《红楼梦》第三十一回里晴雯不是说了么,”先时候儿什么玻璃缸、玛瑙碗,不知弄坏了多少,也没见个大气儿。“她把玻璃缸和玛瑙碗并列,表明了这两种东西都属于贵重物品。

除了彩色的艺术玻璃以外,西方人带入更多是生活中所使用的日用玻璃,首推平板玻璃。平板玻璃就是今天每家窗户上要安的这个普通的最普通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玻璃。我们可以设想,我们在没有见过透明玻璃之前,对玻璃是什么感受。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北京的东安市场,一百年前刚建成的时候柜台是带玻璃的。有个蒙古王爷进北京,逛东安市场。那时候玻璃已经进入宫廷二百多年了,但是只限于王公贵族使用,一般人没有见过。尤其是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蒙古王爷从没有见过玻璃,隔着玻璃就看上一个物件,想拿出来看看。一拿,拿不着,心里就急了!我们今天知道这样拿不着是正常的,可当时没有玻璃概念的人拿不着心里就急得不行,说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的东西,隔着看得清清楚楚我就是拿不着它,就一拳把玻璃砸了!然后随从就跟上来说我们老爷有钱,砸了全赔你,您别给我们老爷犯浑。

在康雍乾三朝,西方人把这平板玻璃运入宫廷的时候,价格昂贵。贵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今天人都不能想象,当时有这样的记载:就是大概三尺见方的一块玻璃是两间房子的造价。你们家盖一间房子按上这么大的两块玻璃,相当于盖五间房子的价钱。

皇上家的玻璃

玻璃引入之前,中国人室内的采光非常弱,糊上窗户纸,屋里能进来的光线有限,所以当时宫廷对这个玻璃的要求非常强烈。到了冬天,玻璃可以让阳光直接射入屋里,非常暖和。

雍正三年九月十六日郎中保德交代手下说:”造办处库内有残碎玻璃,可以做得窗户眼,送些来。“第二天,手下就送来碎玻璃20块。什么叫窗户眼?我们过去我记得门上留一个眼,是为了走猫;窗户上留一个眼,是为什么?当时的窗户都有窗格,在中间留下一个小窗格,镶一块玻璃,这叫窗户眼。今天谁家的玻璃一打碎了,哗啦就倒垃圾箱里了;过去玻璃打碎了根本舍不得扔,都在宫廷的库里搁着。用碎玻璃镶一个窗户眼,就已经非常高兴了,院子里谁来了,透过窗户眼一看就看见了。要全是蒙着窗户纸,你只能捅破了看,晚上再糊上,多麻烦。这么一块小玻璃,在清代给人的感受不光是新奇,还有愉快。

雍正五年五月二十二日,据圆明园来帖称:”本月十九日太监张玉柱交来紫檀木边镶玻璃心柜一对,玻璃心长一尺八寸六分,宽一尺五寸三分,共十六块,紫檀木架玻璃镜,玻璃心;长二尺二寸八分,宽一尺五寸五分。“尺寸非常详细,精确到分,一分就是三个毫米。传旨:将柜上玻璃拆下,收在造办处,不可零用;若有一处合用此玻璃处再用,其紫檀木边,亦不可拆动,将拆下玻璃空处;或用板,或用纱糊仍然补上以备使用。雍正皇帝为什么说地这么罗索呢?就是这两个东西都非常珍贵,玻璃贵紫檀也贵,你把这玻璃从紫檀柜子上拆下来,搁在那不能乱用非得找到最合适的,什么叫最合适?就是可丁可卯,把这玻璃给用上;我们今天这玻璃来了不合适一刀裁下去;往上一弄就扔了!玻璃店你去看全是这样,那时候舍不得!得合适,这提供什么信息呢?玻璃和紫檀的贵重程度,都差不多。

单色玻璃鼻烟壶

玻璃鼻烟壶品种很多,可分为单色、套色、画珐琅、金星和内画等等。它的特点是密封效果特别好,不宜受潮,制作的时候随心所欲。玻璃鼻烟壶的密封效果与其他鼻烟壶北京,跟瓷的类似,但跟金属器完全不一样。比如铜铜是有气味的。我们都有这个经验,你手摸完铜以后手上都会留有铜味,所以用有气味的东西装鼻烟是不好的;玻璃是什么气味都没有的,所以它不串味,防潮。

单色玻璃里最常见的是仿白玉的,仿和田玉的,你有的你不注意看真的跟白玉一模一样。我就碰过到有人拿过来给我看你说我这白玉多好,我买的怎么;后来我说你这是玻璃的,一开始还不服气,说它怎么是玻璃的呢,说这明明是白玉的嘛!我说你在高倍放大镜中一定能找到气泡,找到气泡那就肯定是玻璃的;你要不服气你就往地上一扔,你就彻底服气了!它就肯定是玻璃的。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