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18章 第十八章

有道何所思Ctrl+D 收藏本站

“狗崽子,你敢打大爷我。”倒地的门吏恼羞成怒疯得一样朝着朱慈烺扑来。

朱慈烺不给他机会,一个侧身,那人扑了个空,背后又挨了他一脚。脚绊在门槛上,摔到门外。惹得众人一阵笑。

屋内有人听到了动静了,又出来不少人。朱慈烺也不跟想其余人废话。

“叫你们南居益出来,我不想重复第二遍。”

领头的细瞧着对方不过十几岁的样子,一副狂傲的样子。他正要叫手下拿下他,突然想到一个十几岁毛头小子怎么知道南大人的名讳,细想觉得不对,脑中那一种合理的猜测让他又惊又怕。

那个倒地的门吏出了丑,低头哈腰地走到领头那边。

“我是千户王查。南大人正在核查仓管粮食。”

“王查,我记得不错也是锦衣卫的吧,核查什么粮食?今年正月十五户部向宫里报了六百五十石粮食。三个月不到,你在核什么粮?三个月,运往宫里不过一百石。六百五减去一百石,三岁孩童都会算。”

王查听闻,顿时冷汗冒了一头。他连忙着道:“南大人在屋里呢,我带你去。”

王查领着朱慈烺进入内堂。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在内仓,只有王查带着几个人看在前院。

此刻南居益在命令一众人赶紧去仓廒称粮时,自己也不闲着,独自呆在房间正一边擦汗一边写着要呈交给皇上的揭帖。天气还带着些寒凉,老人却汗流浃背。笔尖微颤得才写下几句就被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断。

“干什么,干什么。”

“南大人你开门呀。”

“王查,你喊什么喊!”他埋怨道

门外的朱慈烺这才体会到父皇杀人的心情了,简直是一群饭桶。他身为太子现在宁愿被那李自成逮到杀死算了。要不是稍微保持一点所谓的皇家体面,他现在都想亲自上脚踹门了。

门开,他连眼神都不想施舍这位老侍郎。直径坐在刚才南居益的位置上,扫了一眼桌上的揭帖道:“我先不问你的罪,现在王查你带着一半人出门维持秩序,让所有人排成一排等着领粮。”

南老侍郎还没愣过神了,就被这少年洪亮的声音怔住了。他转头看这王查,“啊这…这是。”

朱慈烺猛拍桌子道:“我东宫太子的话你们都不听了吗?”

王查立马跪在地上,见老侍郎还愣在原处,连忙拉着衣袖。两人跪下直磕头

“臣臣……臣等不知是太子殿下。有…失远迎。”两人跪在地上颤巍巍道

朱慈烺也不想多废话,从怀里掏出一枚印章,那是他的私印。就算父皇让他逃出宫他也一直带在身边的。

“这是东宫的章。想必也能证明我身份。”

“臣不敢妄自揣测殿下身份。”

“王查去干你的事,你给我讲讲现在还有多少石粮食。”王查刚刚退下关上门就听到太子吼道:“你说什么!四百石,还有一百五十石呢!”

他出了内堂到了外厅几位手下围上询问,“爷,到底怎么回事?”

王查拿着衣袖擦了擦脸道:“还问呢,真正的爷在里面呢。太子爷在里面问话。”

朱慈烺在屋内左右踱步道:“我也不跟你废话,传我令下去,粮食按人给,男人七斤,女人五斤,十五岁以下无论男女一论三斤。先发这么多。所有来领的人记录好姓名地址。来领的人应该还有不少无家可归的流民也按这个数给。但都要记录在册。领完的人只能从东边走。东边路口给我派几个兵把守,西边的路口也是。”

此刻已是中午,外面人们才知道那个跟着百姓来领皇上赈灾粮,独自敢敲仓管衙门的少年竟然是太子殿下,太子殿下亲自坐镇,就站在仓廒边上看着他们称粮。又或者被几个锦衣卫簇拥走到门外亲自看着那些人领粮,那些按理来说的“火耗”不知怎么都奇迹般地消失了。

这下好了,要不是苏明下得这道旨意,朱慈烺还不知道粮仓的真实情况。要不是朱慈烺赶到这粮仓,这粮食要是发不下来,时间久了,说不定民生一下哗变。苏明跟李自成谈什么都是笑话了。

苏明挖得雷还不止一个,她临走时嘱咐王承恩叫如果有人问太子哥去哪了,就说去南京了。她当初想得简单,万一出了意外,在南边苟,断了漕运,再有长江天险,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嘛。

却忘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理论上是不错,可她也一时没考虑到王承恩把消息透露出去不是就告诉百官往南边跑吧。

想想人家皇帝都把儿子送到南边了,本来现在百官都是踩在钢丝绳上走路。神经崩得紧紧的,再加上李自成就在城外。李自成那些人恨他们恨得要死,那些百官心里门清。平日里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

没有组织的南迁,大明朝这部机器虽然腐朽不堪,但官一乱,没有组织机构,那就是大厦崩塌。还好太子走得消息还没传出去,苏明已经赶到东华门口,朱慈烺在坐镇粮仓的消息也传到了各处。

作者有话要说:一石等于120斤,古代的一斤又跟现在不一样,古代一斤等于十六两,现在是一斤等于十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好分,十六,八,四,二,一。我以前还对这个十六很疑惑,看到好对分,才恍然大悟)一石就差不多140斤吧。

想了解具体的财政税收大家可以看这本,《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黄仁宇。本文税收完全私设,因为有些具体数据我没找到。俺又不在学校康论文不方便,用学校网白嫖论文不香嘛,等俺到了学校俺在修数据吧。(因为疫情俺又开不了学了)

明代试图统一度量衡标准。尽管工部提到有金属制造的度量衡具,但还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实例。到目前为止,只发现过一个造于嘉靖时期的象牙尺,但它是用于工程,并不是用来作为财政标准的。

嘉靖三十二年京畿地区突然爆发饥荒,原本一直稳定在一两左右的米价突然上升到了二两多一石米。

根据《见闻杂记》记载:万历十六年饥荒严重,一石米价格上涨到了一两六钱

陆文衡《啬庵随笔》记载:他年少时米价还很便宜,到了成年以后米价涨到一两三钱就发生了因为抢米产生的动乱

总之资料不全有待补充,财政物价全属于私设了。

喜欢就点个收藏吧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