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4章送礼
华胜不喜欢车,无论多好的车,在华胜的眼中都是代步的交通工具,随时可能在事故和帮派战争中报废掉,他一直觉得连买台奔驰都是浪费。那11台德国走私过来的改装跑车,就算都被海关扣掉了,才赔了一部分预先支付的费用,就算老奥尔瓦希诺给了天大的面子,帮了公司天大的忙,也完全没有必要舍本逐末,付出一百八十二万欧元,买都买不到的顶级跑车,换回来三十万欧元的前期预支费用。更何况他感觉唐峰这个新上任的老大做事应该很公平,那天自己在卡布奇诺的陪同下,已经送过去了二十万加元的现钞,作为酬劳,这个数字已经算公道大方了。但是想归想,不愿意也罢,为难也罢,世家出身的华胜了解服从命令的本质重要性,所以,他还是执行了,并没有提出异议。
镀着富贵尊容的法拉利,是在正规手续报关缴税后登陆了温哥华,纯正红色的法拉利血统,在阳光下耀耀生辉。华胜监督下装上了箱车,没有过多停留,直接开往老奥尔瓦希诺的住宅。按照唐峰的要求,华胜没有提前知会老奥尔瓦希诺,而是直接上门。
老奥尔瓦希诺住在海滨富人区brighton区中,一条只有一个入口的街道里。这条小街里坐落着七栋房子,参差不齐,最靠外的一栋房子里,住满了他信任的意大利保镖,无论白天夜晚,这座街口的房子,屋里院外都是警卫,所有要进入这条街的个人和车辆,在街口都要经过这栋房子保安的检查,只有在警卫联络过里面获得许可之后,才能放行通过。华胜第一次跟随卡布奇诺来到这里的时候,就经历了这个程序。但是这一次,自己是独自上门的,而且没有预先约定,按照黑手党的习俗,这样是不礼貌的。不过老奥尔瓦希诺正巧在家中,还有他五个儿子中的三个。华胜也听说这个老派强硬的意大利教父有五个强悍的儿子,但是第一次见面时,他一个也没见到,只是后来在港口货场,见到了他的大儿子john,港口货场的负责人。这一次,一起就出来了三个。
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一个卷发大鼻子的儿子,他从街道里第一个冲出来的,脾气十分暴躁,一边用意大利语咒骂着外面不懂规矩的异国人。不过stinger华胜依旧彬彬有礼,他世家的名声也因此而来。随后华胜在街口第一栋房子的院里等待时,再次见到了老奥尔瓦希诺的大儿子john。john从里面赶来,依然稳重礼貌,他没有责问这个上次自己帮助过的亚洲人,只是说自己代替身体不好的父亲来问一下,有什么事情?
华胜一句不变的重复了唐峰的话:“我们老大送给老奥尔瓦希诺先生一件礼物,来表达对老奥尔瓦希诺先生的友谊和尊重。”起初其他人不以为然,只有老奥尔瓦希诺的三儿子,那个卷发大鼻子脾气暴躁的意大利人,在听保卫说,这位客人的货车停在街边,没有开进街口,所以拒绝警卫上车检查以后,怒气冲冲的挥手带着众警卫,直接跑向街口外的大街边停着的卡车,想让这个不懂规矩的亚洲人知道一下这是谁的地盘。华胜想去拦住但是来不急,车厢后面门锁被人砸开,就这时,所有的叫嚣声都停住了,老奥尔瓦希诺暴躁的三儿子楞在车厢外,对着敞开的门内一声不吭。这个反常的现象不仅让john有些吃惊,连在院子里没动的那些警卫也觉得奇怪,有人干脆从身上抽出了手枪。华胜赶到卡车后边时,john谨慎小心的和另外一个弟弟带着所有的人跟随在华胜的身后,当看到卡车后面敞开的门内,一台极致的红色法拉利时,就连沉稳的john也楞了当场。
这事最终惊动了奥尔瓦希诺家族的领袖,老奥尔瓦希诺听完大儿子john的陈述之后,没有叫人让华胜进来,而是亲自带着儿子走出了家门,这时华胜已经把卡车开到了这条街的尽头,正对着老奥尔瓦希诺房前的大门。尽管大儿子已经叙述的非常仔细,但当老奥尔瓦希诺第一眼看到卡车里的礼物时,还是情不自禁的呆住了五秒钟。然后他转过头,表情非常平静,对华胜说:“我感谢你的老大,我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他真诚的友谊。只是这个礼物我无法接受,请你带回去,同时请替我对他表达问候,我想邀请他来这里做客。”老奥尔瓦希诺的态度非常友好。华胜简单的回答了老人:“我无法做主,这一次来,我只是运货司机。”“请您一定收下,我的处境很为难。”华胜露出一个可能会发生恐怖的事的表情。如果换做其他任何时间,任何场面,这一句看似谦卑可怜的话,一定会激起老奥尔瓦希诺的回击。但是这一次,他没有介意别人发表的看法。
“我很愿意当面同你的老大交谈,不过我仍不能接收这份昂贵的礼物。”华胜听完这位精神矍铄的意大利教父的话,礼貌的点头表示致意,然后拿出自己的手机,直接拨通了老大在欧洲使用的电话号码。“老大一直希望可以当面对您表达他的友谊。”华胜说着,将已经接通的手机交给了老奥尔瓦希诺的三儿子,老奥尔瓦希诺接过递来的手机,听筒中传出一个年轻又有些沙哑的嗓音。
电话响起之后,华胜简单的用英语告诉唐峰,老奥尔瓦希诺希望可以同他通话。这一切都在唐峰的意料之中,连时间的预测都非常准确。
“您好,我的朋友,奥尔瓦希诺先生。”唐峰率先同这位长辈问好。
“你好,我的朋友,抱歉,这个电话有些仓促。”老奥尔瓦希诺的声音,唐峰是第一次听到。
但这位加拿大的西西里教父的名声,早在自己第一次踏足这片土地时,就早有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