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右玉丰碑

范小青Ctrl+D 收藏本站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那个泪花流……

一句动情的歌词,唱响了一个地方——从传唱久远的这首深情幽怨的歌中人们记住了西口。但是,不一定每一位听众都了然右玉方是西口原乡。还有一点,许多久居京城的人,也不一定明了右玉又是北京的上风上水之地。

七月下旬(21—24日),《中国作家》全体人员赴朔州、右玉采风学习。当我们穿越一片雨区进入朔州,迎面扑来的两幅标语令人震撼:“把风沙挡在朔州,把清风送往首都”;“把污染治理在朔州,把清洁水源送往首都。”何等豪迈气派、博大情怀!朔州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郭健的介绍栩栩如生。

朔州下辖右玉等四县两区,在山西省是产煤第一大市,年生产、洗选、发运能力在两亿吨以上。自2006年开始整治地方煤矿,由当时的二百零五座,减少兼并到现在的六十七座,提升了机械化采煤率和单井产量。他们致力于做足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发展大文章,让电力产业脱胎换骨(在北京的每五只灯泡中,就有一只是被朔州的电点亮的)。一方面,着力建设节能环保型燃煤电厂,大力发展新型清洁煤电发展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走出“黑色经济”(依赖煤炭)阴影,加快“低碳经济”步伐,实现“绿色经济”转型,走出了资源性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子。他们的目标是让绿色成为朔州发展主色调,以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保护林工程和炭汇造林为重点,严格实施以煤补林,要求所有煤矿必须做到挖一吨煤种一棵树,确保生态修复。同时,实行大规模造林、大苗栽植、连片治理。每一片造林工程面积须达到三千亩以上,且尽量选用大规格苗木,做到一次栽植、一次成活、一次成林、一次成景。

近年来,朔州每年筹资十亿元,植树三十三万亩,增加林木绿化率2%。市区和每个县区都有万亩以上成片造林绿化工程,而且规模逐年扩大,初步形成十个万亩以上生态示范公园。2009年年底,全市林木绿化面积累计达到四百万亩,林木绿化率26.6%,林草面积占国土面积的近50%。朔州人响亮地提出,让城市走进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的确,在这一方土地上,走到哪里都是满眼绿色,树木葱茏,青草依依。在朔州城西二十万亩西山森林公园中徜徉,我们沉浸在一片绿色海洋中。驱车不远又进入在建中的金沙植物园,依然让人震撼不已。望着眼前的绿色世界我问郭健部长,听说右玉那边植被不错。他说,是不错,但是没有一棵自然生长的树,全是人工栽植培育出来的。

翌日,我们穿行在一片绿色中抵达右玉。

右玉是一个边塞古县,也是北衔毛乌素沙漠的前沿屏障。右玉山地又是黄河和海河的分水岭。这里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在一千四百米以上。往北的水系流入黄河,往南的水系流入海河源头桑干河。而桑干河上游支流恢河、黄水河、七里河、源子河均发源或流经朔州境内。桑干河也是历史上的无定河。现在它汇入官厅水库后,成为永定河,最终将汇入海河,奔向大海。绵延千里的桑干河滋润着两岸晋、冀、京、津焦渴大地。

早在五十多年前一位外国专家曾对右玉下过结论:“这里根本就不宜人类居住。”的确,历代战火频仍和人为破坏,加之风蚀沙侵,使这里变得一片荒芜。右卫堡古城墙虽高出三丈六,迎风的北面依然被沙龙攀上了城墙,变成了一道横亘的沙梁。昔日的民谚述说着这一方天下的荒凉和当时黎民百姓生活的艰辛。“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在家一身土,出门不见人。”全县只有零星的八千亩残林,森林覆盖率仅有0.3%,难以抵御风沙威胁。“今日把种下,明日把籽丢。”足见风沙的肆虐无度。于是出现了“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凄惨景象。不行了走口外,哥哥只能走西口,而妹妹只能幽怨地泪花流。

不过,我们在右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祥陪同下,登上县城南边的小南山森林公园时,极目望去,郁郁葱葱的森林一片连着一片,望不到尽头。绵延起伏的山脉和丘陵青翠欲滴。我在江南多次领略过这般翠绿世界——那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绿。习习凉风穿越山顶凉亭,比起京城的酷暑,简直是一种置身天然氧吧的享受。忽然,一只山雉走近凉亭,大家欢呼起来。是的,在人工培育的森林中,已经出现山雉这样的野物,等于这片森林开始具有了灵性。导游小刘一脸喜气不无骄傲地说,林子里还有野兔、狍子、黄羊、獾和刺猬呢。显然,她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充满深情。那只山雉踱来踱去,并不畏惧走动的人。几辆汽车驶来,或许它厌倦尾气,倏然展翅飞去,在阳光下向我们炫耀着绚丽的羽毛。其实,它就是这方山神,眼下它重新隐入漫山遍野的森林,开始了它新的故事。

令人感动的是,建国以来十八任右玉县委书记坚持不懈地带领全县人民植树造林已成为一方美谈。第一任书记张荣怀就提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树。”他在任期内组织了四次爱国造林竞赛活动,拉开了绿化右玉的历史序幕。经过一任又一任书记传承和延续,要想摆脱风沙制约,必须植树造林的理念在右玉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他们的实际行动。老少几代人艰苦卓绝地植树造林,终于创造了人间奇迹,幻化出“右玉精神”。显然,大自然可以被人为破坏,眼前的现实证明同样也可以人工修复。尤其时下在商机、金钱和政绩的重重诱惑和驱动下,开发之声喧嚣无比,这方百姓却在吃尽了历史开发的苦头后,终于坚定了意志,泰然处之,种树种草,重建家园,一锹一锨地种出一百五十多万亩森林。将梦中的绿色披在了家乡的荒山秃岭、裸露的河滩、流动的沙丘之上。右玉已然成为新生的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50%,生态环境得到恢复。真是不可思议。现在,由于绿色,右玉县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被联合国授予“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也就六十年光景,这里的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时光能够检验一切,原来只需一个甲子,一方天地便可以改换颜貌。毁也在人,成也在人。县文联主席郭虎说,打小看着父母植树,从戴上红领巾起自己植树,有了孩子再带着孩子植树,这就是一家人的植树史。每个右玉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还会这样走下去。

走下小南山,我们来到植树造林纪念碑前,那上面镌刻着每一任县委书记的事迹和每一位植树造林英模人物的名字。我以为,这就是右玉的历史丰碑。我们在丰碑前合影。作为京城的一名普通居民,在呼吸着每日的清新空气,饮用着甘甜的水时,我会自然想起树着绿化丰碑的这方上风上水之地。

在这座绿化丰碑不远的地方,我们《中国作家》全体员工庄重地种下了一片小树,浇上了一桶水。当这些小树长大时,在这里会立起一片文学林,续写绿化右玉的西口新歌。

2010.11

  • 背景:                 
  • 字号:   默认